在建筑工程领域,混凝土低温浇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技术操作。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混凝土的水化反应速度显著降低,强度发展缓慢,甚至可能因冻结导致永久性结构损伤。本文将深入探讨混凝土低温浇筑的关键技术要点,帮助施工人员规避风险,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低温浇筑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水分冻结。当新拌混凝土温度降至0℃以下时,自由水结冰体积膨胀约9%,产生的膨胀压力会破坏水泥石结构。研究表明,早期受冻混凝土的最终强度可能损失高达50%。因此,在低温环境下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温防冻措施。
针对混凝土低温浇筑的特殊要求,我国《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2011)明确规定:当昼夜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即应按冬期施工要求执行。这包括采用热水拌合、添加防冻剂、覆盖保温等综合措施,确保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5℃。
在实际操作中,混凝土低温浇筑的温度控制应贯穿全过程。首先是原材料预热,可将拌合水温加热至60-80℃,骨料加热至20-40℃;其次是运输过程中的保温,采用带保温层的搅拌车,缩短运输时间;最后是浇筑后的养护,采用塑料薄膜+保温棉被的多层覆盖,必要时可搭设暖棚进行加热养护。
值得一提的是,混凝土低温浇筑时防冻剂的选择尤为关键。优质的防冻剂应能降低水的冰点,促进水泥水化,且不含对钢筋有腐蚀作用的氯盐成分。通常建议选用符合JC475标准的复合型防冻剂,掺量需通过试验确定,一般控制在胶凝材料用量的2-5%。
除了技术措施外,混凝土低温浇筑还需要加强施工管理。建议建立温度监测系统,每4小时测量一次环境温度、混凝土出机温度、入模温度和养护温度。同时做好同条件养护试块的留置,确保强度评定准确可靠。只有将技术与管理相结合,才能真正确保低温环境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