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冬季浇筑混凝土施工全攻略:关键技术要点与防冻措施解析

在建筑工程领域,冬季浇筑混凝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随着气温的降低,混凝土的水化反应速度显著减缓,若处理不当极易出现强度不足、冻胀开裂等质量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冬季浇筑混凝土的核心技术要点,为施工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冬季浇筑混凝土面临的首要难题是低温环境对水泥水化反应的影响。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水泥的水化速率会大幅降低;若温度降至0℃以下,新拌混凝土中的自由水会结冰,导致体积膨胀约9%,产生内部应力破坏混凝土结构。因此,在冬季浇筑混凝土时必须采取特殊措施确保混凝土在达到临界强度前不受冻害。

针对冬季浇筑混凝土的特点,业内形成了三大主流技术方案:首先是蓄热法,通过覆盖保温材料延缓混凝土热量散失,适用于最低气温不低于-10℃的情况;其次是加热法,包括暖棚法、蒸汽加热法和电热法等;第三是掺加防冻剂,通过降低水的冰点保证低温条件下的水化反应。实际工程中,这些方法往往需要组合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材料选择是冬季浇筑混凝土成功的关键。建议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早期强度发展较快;骨料必须清洁无冻块,必要时可加热至40℃左右;防冻剂的掺量需根据环境温度精确控制,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后期强度倒缩。某北方桥梁工程案例显示,采用P.O42.5水泥配合专用防冻剂,在-15℃环境下浇筑的混凝土28天强度仍能达到设计值的115%。

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尤为关键。冬季浇筑混凝土时,入模温度应控制在10℃以上,对大体积混凝土不宜超过25℃。运输过程中需采用保温罐车,泵送管道要包裹保温材料。浇筑完成后应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加保温棉被,特别要加强棱角部位的保温。温度监测应采用电子测温仪,前3天每2小时测温一次,3-7天每4小时一次,7天后每天2-3次。

养护阶段的精细管理决定最终质量。冬季浇筑混凝土的养护期应延长至14天以上,当室外昼夜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5℃时,应按冬季施工规范执行。采用综合蓄热法养护时,要确保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差不超过25℃。某高层建筑项目通过搭建暖棚配合燃油热风炉,成功在-20℃环境下完成了核心筒混凝土浇筑,经检测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质量验收需要特别关注几个指标:临界抗冻强度(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应达到设计强度的30%且不低于5MPa);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代表值;实体检测的回弹值和碳化深度。冬季浇筑混凝土的强度评定应采用60d龄期的试件,并留足备用试件以备复验。

随着技术进步,冬季浇筑混凝土的工艺不断创新。相变储能材料、纳米保温材料等新材料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保温效果;BIM技术可实现施工全过程温度场的可视化模拟;智能温控系统能自动调节养护温度。这些新技术使冬季施工不再受季节限制,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时间窗口。

联系我们

提交表单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 18600170082

| None
| jsxqc@qq.com

| 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套里村东大街49号

首页
复制微信
拨打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