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起垄合垄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技术: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效率的创新方案

在现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起垄合垄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技术正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这项创新工艺通过将传统分步施工流程整合为一次性作业,不仅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显著提升了工程质量。本文将深入探讨这项技术的原理、优势及实际应用场景,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起垄合垄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技术的核心在于采用特殊设计的模具系统。施工时,通过液压或机械装置将模具精准定位在预定位置,然后一次性完成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和成型。与传统分次施工相比,这种工艺消除了接缝处的薄弱环节,使垄体形成连续均匀的整体结构,抗渗性和耐久性提升30%以上。

从施工效率角度看,起垄合垄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技术具有革命性突破。以标准农田改造项目为例,传统工艺需要先浇筑垄沟、待初凝后再浇筑垄台,整个过程需5-7天。而采用新技术后,单次作业时间缩短至2-3小时,整体工期压缩60%以上。这种效率提升在季节性强的农业项目中尤为重要,能确保工程在最佳农时前完工。

质量控制是起垄合垄一次性浇筑混凝土的另一大优势。由于混凝土在塑性状态下完成整体成型,避免了分次浇筑产生的冷接缝问题。实测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建造的垄体渗漏率低于0.5L/(m²·d),远优于行业标准。同时,模具的精准控制保证了垄体尺寸的一致性,垄高偏差可控制在±5mm以内。

在实际应用中,起垄合垄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技术已成功运用于多个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例如在华北某5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采用该技术后单日施工进度达到800延米,较传统方法提升4倍。项目验收时,垄体的直线度、坡降等指标合格率达到98.7%,创造了当地水利工程建设的新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起垄合垄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技术对材料配比有特殊要求。通常采用坍落度80-100mm的低水胶比混凝土,并掺入适量减水剂和纤维材料。这种配比既能保证浇筑流动性,又可避免成型后出现沉降裂缝。建议施工前进行充分的配合比试验,确保材料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起垄合垄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技术必将获得更广泛应用。该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项目,在老旧灌区改造中同样表现优异。未来结合智能化施工设备,这项工艺有望实现全程自动化作业,进一步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向高效、精准、可持续方向发展。

联系我们

提交表单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 18600170082

| None
| jsxqc@qq.com

| 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套里村东大街49号

首页
复制微信
拨打电话
×